上海合作组织“提质升级”

文龙杰 总184期 2024年 7月号 特别策划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当地时间7月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我们首次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形式举行峰会,好朋友、新伙伴济济一堂、共商大计,说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本组织理念广受欢迎,成员国的朋友遍布天下。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文明在大步前进的同时,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加。应对好这一变局,关键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我们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秉持“上海精神”,坚定不移走契合本国国情、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让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幸福。

 

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上海合作组织完成新一轮扩员,白俄罗斯正式成为成员国,成员国数量增加至10个,“上海合作组织大家庭”覆盖三大洲26个国家。这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也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上海精神”

 

自2013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每年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都会在讲话中谈到“上海精神”。习近平指出,“上海精神”为上海合作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代表了当今国际关系发展方向”。

 

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上海精神”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之初,在各成员国共同签署的成立宣言中,就明确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

 

23年前,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于中国黄浦江畔,是迄今为止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常设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源于“上海五国”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现实由于冷战结束而发生巨变。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打破,全球层面的国际安全局势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国领导人在上海会晤,签订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旨在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加强边境军事互信。“上海五国”机制由此启动,成为欧亚地区重要多边机制的重要开端,也开始了中国在冷战结束后“以我为主”积极营造和参与多边外交的最成功实践。

 

随着对话的深入,“上海五国”机制下的合作内容从最初的军事和边境问题,逐步扩展到政治、经贸及打击“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地区安全问题。“上海五国”机制因应了各国当时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需求,也成为推动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关系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2000年7月5日,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会晤,就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上海五国”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达成共识。一年之后,2001年6月14日,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五国”机制。6月15日,上海香格里拉大酒店,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这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综合性地区国际组织引得全球广泛关注,其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过去被动地加入现存的国际体系,开始转为主动地参与构建新的地区合作框架。

 

2004年,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两大常设机构均正式运转,这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机构建设基本“成形”。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设在北京,主要职能是为组织活动提供协调、信息分析、法律和技术保障;地区反恐机构设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上海合作组织在地区和全球层面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支柱和协调中心。

 

地区反恐机构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两大常设机构之一,表明了安全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议程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扩员之路

 

2004年之所以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中值得关注,还缘于当年的塔什干峰会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条例》等文件,正式启动了观察员机制,并给予蒙古国观察员国地位。2005年阿斯塔纳峰会给予了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观察员国地位。

 

2008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上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条例》,在观察员国之外又增添了“对话伙伴”,“对话伙伴地位给予赞同本组织宗旨和原则、愿与本组织建立平等互利伙伴关系的国家或组织”。2009年,白俄罗斯、斯里兰卡在当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叶卡捷琳堡峰会上获得对话伙伴国地位。2012年,在北京举行的元首理事会上,上海合作组织又同意接纳阿富汗为观察员国、土耳其为对话伙伴国。

 

从观察员机制到对话伙伴国,上海合作组织逐步探索出了较完善的对外合作机制。这是上海合作组织适应内外部因素变化,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体现,也是其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彰显的表征。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塔什干峰会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接收新成员条例》,设定了扩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员国与对话伙伴国是围绕扩员进行的预备和调试。

 

2014年9月12日,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正式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多边经贸合作领域里的一大突破,被认为是各成员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积极回应。面对全球经济结构性深度调整,部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推动务实合作,扩大经济贸易规模,通过产能合作实现双赢,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共识。由此,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成为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双轮驱动”。

 

这次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各成员国还一致通过《给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地位程序》和《关于申请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范本》修订案,正式打开扩员大门。此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提上日程。2015年7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俄罗斯乌法举行,会议通过关于启动接收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程序的决议。2016年6月23日至24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第十六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与会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五周年塔什干宣言》,并通过了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2017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决定给予印度、巴基斯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地位。上海合作组织实现自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员,辐射范围发生质的变化。

 

上海合作组织首次扩员,翻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一页。自此,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并拥有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同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时任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说,印度和巴基斯坦均为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两国积极申请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表明“该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应对新威胁和新挑战,加强经贸、人文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公认的权威多边组织”。

 

2021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全面回顾并积极评价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年来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启动接收伊朗为成员国的程序,吸收沙特阿拉伯、埃及、卡塔尔为新的对话伙伴。

 

2022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发表了关于维护国际粮食安全、国际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多元化等多份声明和文件,签署关于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启动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的程序,批准埃及、沙特、卡塔尔,同意巴林、马尔代夫、阿联酋、科威特、缅甸为新的对话伙伴。

 

2023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批准关于给予伊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地位、关于签署白俄罗斯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备忘录、关于上海合作组织至2030年经济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决议。

 

此次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正式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自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增加到10个,此外还有2个观察员国和14个对话伙伴国。

 

提质升级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该倡议得到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建设领域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力。2013年9月13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峰会第十三次会议在比什凯克举行,会议批准《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并推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关的议题进入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议程。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所在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区域,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的阿斯塔纳峰会还高度评价了当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同区域合作倡议和各国发展战略开展对接合作。印巴加入后,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合作潜力更大:地域范围延展至南亚,占欧亚大陆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40%,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将超14.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构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互联互通空间。扩员后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覆盖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将联动亚欧两大市场,打造互联互通新格局。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其国际实践和视野也理应随之变化。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还在讲话中提到,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五观”使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有了明确的指针。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被写入2018年青岛宣言,这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对这一理念的认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8国最重要的政治共识和努力目标。

 

2019年,习近平在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十九次峰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团结互信、安危共担、互利共赢、包容互鉴的典范。2020年,习近平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二十次视频峰会上首次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的重大倡议。

 

2019年比什凯克宣言指出“倡议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十分重要”,2020年莫斯科宣言则强调“倡议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入,实现了在更高维度上对上海合作组织过去发展的总结和未来发展的引领。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在“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引领下,上海合作组织进入大踏步的发展阶段。

 

如今,上海合作组织在成立23年后,“大家庭”覆盖三大洲26个国家,已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并且是联合国大会的观察员。

 

回望上海合作组织二十余载发展,确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次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所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海合作组织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公平正义一边,对世界至关重要。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