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一座被中央公园改变的城市

谢陶 总123期 2019年 2-3月号 城市经典
“大苹果城”纽约,拥有上千座公园,从布鲁克林区到布朗克斯区,从哈莱姆区到皇后区,分布广泛,类型丰富。但其中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纽约人的“后花园”——中央公园。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大苹果城”纽约,拥有上千座公园,从布鲁克林区到布朗克斯区,从哈莱姆区到皇后区,分布广泛,类型丰富。但其中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纽约人的“后花园”——中央公园。据《纽约时报》报道,2017年来,中央公园参观的人数达到了4200万人。
     “中央公园对于生活在纽约的居民非常重要,它就像这座城市里的绿洲。它是都市人暂时逃离城市喧嚣的庇护所。如果没有中央公园,曼哈顿将会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土生土长的纽约人杰瑞·科瓦尔(Jerry Kowal)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当前,国内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城市扩张的需求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产生冲突。中央公园前瞻性的景观设计与规划为当下很多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前瞻设计
       中央公园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中心地带,占地超过300公顷,覆盖了150多个街区。1858年,经过层层竞争,奥姆斯特德和卡弗特·沃克斯赢得了纽约市政府举办的设计大赛,成为了负责设计纽约中央公园的建筑师。历时15年,中央公园最终被打造成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城市公园。
       纽约曼哈顿学会(Manhattan Institute)的资深研究员尼古拉·格林纳斯(Nicole Gelinas)告诉记者,尽管19世纪时,曼哈顿的开发程度远远比不上今天。但当时的城市管理者就已经提前考虑到,为未来城市居民留下大片的公共空间,而不是只图短期的经济利益,牺牲长期的公共利益,对中央公园地块进行商业开发。
       中央公园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它狭长的设计布局与曼哈顿岛的地形浑然一体。记者了解到,中央公园地基由很难处理的低陷沼泽和裸露岩石构成。公园设计者保存了曼哈顿原有的地形地貌,根据其起伏变化,以裸露的岩石作为景观,使其有机地融入整体,还因地制宜地打造了林地、草原、湖泊等景观,充分地体现了中央公园前瞻的设计理念。运动场、游乐场、老建筑点缀其间,在周围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更显其宁静。
       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央公园并没有进行盲目开发扩张,而是为发展“留白”。记者了解到,2016年,中央公园重新开放沉寂了80多年之久的哈利特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1934年被开辟为鸟类保护区,后来逐渐隐匿在藤蔓幽深之中,成为繁华闹市中人迹罕至的“野性之地”。为保护这片城市中的湿地,中央公园管理局采取了限时参观的措施。
       美国城市公园联盟(City Parks Alliance)的执行董事凯瑟琳·纳吉尔(Catherine Nagel)表示,如今美国有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在21世纪,城市公园应该成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融入城市
       美国作家E.B.怀特曾在《这就是纽约》(Here is New York)一文中形容纽约就像是一首高度浓缩的诗:“它将所有生活、所有民族和种族都压缩在一个小岛上,加上了韵律和内燃机的节奏。曼哈顿岛无疑是地球上最壮观的人类聚居地。”由此可见曼哈顿岛的拥堵——每天连绵不断的数以百万计的车流从中央公园四周经过。
       纽约的城市规划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分离式交通系统,自北向南,建造了四条外部交通干道横穿公园。四条干道利用公园原始地形差,被设计成下沉式,与公园内部交通系统隔离,解决对外交通问题,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完整顺畅。同时配合道路景观的变化,种植不同的观赏作物,保持公园景观的整体性。
       另外,在公园内部,横贯全园的环形车道和比较密集的二、三级路网,系统均匀地疏导游人,使游人从入园开始就能沿着各种道路很快到达自己的目的场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变化设计了车道、马道和散步道等道路系统,并实现了人车分流,加之大量桥梁的设计,实现了立体的交通系统。
       除此之外,城市规划者还尝试用线形公园道路连接城市绿地公园,延伸到附近的居住区中,从而增加居民进入公园的捷径,将附近的居民区真正融入进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公园交通设计理念。
       中央公园借鉴了英国田园风光的自然式景观,通过公园地形的变化和浓密的植物弱化公园矩形边界的存在感,造成一种田园景色的无尽延续感。

人文空间
       1961年,堪称城市规划先驱的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写道:“从本质上来看,大都市给我们提供了见识多样性的机会。一般来说,你只有周游四方才能有这种体验。换句话说,大都市让人们有机会领略陌生和新奇的东西。”
       而你在纽约中央公园就可以体验到雅各布斯所讲的陌生与新奇。长期以来,纽约围绕着中央公园打造了一系列的艺术中心和文体设施,让中央公园不仅仅只是一座公园。周围艺术与人文空间的高度集聚,令中央公园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烙印的公共空间。
       中央公园周边拥有知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0年建成)、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869年建成)、中央公园动物园(1872年建成)、艺术设计博物馆等。这些设施形成了良好的集群效应,增强了中央公园吸引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
       中央公园自建成以来就陆续成为许多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取景地,包括《蒂凡尼的早餐》《博物馆奇妙夜》《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复仇者联盟》等不同类型的影片。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某一部电影的场景,给游人带来奇妙的游览体验。
       在喧嚣的城市氛围中,不同背景的市民能够在中央公园找到一种归属感。市民能够在一个个休息、交往、娱乐、审美的公共空间充分体会到人性的关怀,感受到丰富的城市内涵与不同的文化体验。
       在中央公园,人们可以尽情想象这样的场景: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驱车经过高楼鳞次栉比的上东区,看着华灯初上;伍迪·艾伦在曼哈顿高层公寓的窗前望着公园纷飞的黄叶创作《中央公园西路》;鲍勃·迪伦穿着破旧的牛皮鞋漫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中央公园,哼唱着《地下乡愁蓝调》。这样的感受与体验是其他城市公园无法带来的。
       阿曼达·波顿(Amanda Burden)是纽约市政府的一名城市规划主管,她认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具有某种力量,不仅仅是使用它的人能够感受到。有的人仅仅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座博物馆或是艺术馆坐落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就会对城市产生良好的感觉。
       同时,艺术与人文空间的集群能够带来其他的附加效益。“毫无疑问,中央公园令周围的房产大幅升值,间接地塑造了如今豪宅云集的上东区。”格林纳斯谈道。
       纽约高线公园运行机构(Friends of the High Line)的联合创始人罗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则表示:“很多时候政府想要发展某一片区域,是因为那会给该区域增值,但是我们希望在经济影响之外,还能考虑到社会影响。”

科学管理
       成立于1980年的纽约中央公园管理局(Central Park Conservancy)是代表纽约市管理中央公园的私人机构。中央公园管理和运营,采取公私合营的管理模式,是中央公园迅速实现再次复兴的转折点。公私合营一方面是政府进行公共干预、实施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更能够高效倾听民意,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记者了解到,管理局300多名成员主要由当地居民、企业家和慈善家构成。自成立以来,管理局对中央公园投入的资金超过了8亿美元。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民众捐款、企业资助和各大基金会的支持。
       中央公园管理局在积极开拓民间筹资的时候,还不断开源。据《纽约时报》报道,在2014年,管理局总共销售了75万美元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包括:以中央公园为主题的雪景玻璃球(售价55美元),带有公园景点图案的手绘玻璃球(售价约20美元),以及常见的公园主题的手提袋和棒球帽等。
       除了高效的组织架构与资金支持,中央公园还离不开科学细致的管理。管理局的前任主席勃朗斯基(Blonsky),根据地形学和地块用途科学地将公园划分成了49个不同区域,同时聘请了专业的园艺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公园进行系统的维护。
       同时,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央公园管理局已经将接近2万棵树录入了数据库,包括其修剪记录等。其管理的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