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戈壁滩上,流光溢彩。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自然环境的恶化,它还能在库姆塔格沙漠的包围下存在多久?
即将消失的沙漠绿洲
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降水少,气候干。近年来,人口增长、游客增多、水资源过度利用,使当地生态受到极大影响。
据统计,残酷的数据显示:自70年代开始,敦煌辖区内草地面积萎缩了50%,湖泊水面减小了73%,沼泽面积减小了40%,天然草场也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76万亩减少至目前的135万亩,土地沙化面积每年增加约2万亩,沙漠逼近2~4米。
虽然库姆塔格沙漠只是中国第六大沙漠,但每年3至4米的东进速度,也足以让敦煌绿洲在未来彻底消失,变作第二个楼兰。如果再不治水,那些让世界惊叹的飞天壁画,总有一天也会消失在茫茫沙海中。
敦煌的4块湿地仅占城市的4.5%,其中西湖和南泉湿地处在沙漠东进的前锋,是阻止敦煌“沙漠化”的唯一屏障。从卫星图像上可以清楚看到,库姆塔格沙漠的主干已对绿洲形成包围之势,只待这两块翡翠干涸后,敦煌的绿洲,也即将成为历史。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
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
彷佛又回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
月牙泉是否依然。
歌里所表达的情感,身在敦煌的每个人应该都有感触。
“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超过千年历史的月牙泉,古称沙井,有着“千古不涸”的神话。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然而,在2012年评选出的全球濒临消失的景点排行榜上,月牙泉却名列第一。“她像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妇人。”这用来形容月牙泉再合适不过了。
鼎盛时期的月牙泉面积22亩,水深8米,周围200多间的庙宇,非常壮观。70年代以来,水位不断下降,面积缩减到三成不到,平均水深下降到1米,1999年还曾经出现过干湖的严重情况。“决不能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越来越多的政府高层和民间人士开始发出这样的声音。
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总投资达47.22亿元《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获国务院批准,一场拯救敦煌绿洲的行动就此拉开帷幕。预计到2020年,敦煌两个水库进入西湖的水量将达3900万立方米,敦煌重点生态目标用水将得到保障。
“引哈济党”给沙漠输液
敦煌当地有一条由祁连山冰雪融化成的党河,当地人称之为“母亲河”,这座绿洲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河,用接近100%的利用率,尽力保障着当地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水的开采量也不断加大,一份统计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起,30年的时间敦煌地下水位下降了10米左右。
有人称,引哈济党是拯救敦煌最后的希望。早在1958年,专家就意识到,敦煌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调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敦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引哈济党”是指从大哈尔腾河向党河调水,向敦煌、阿克塞、肃北三个县市提供生态补水,以缓解这些地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
在距离敦煌市不远的大片荒漠中,骆驼刺是唯一可见的植物。研究发现,骆驼刺的存在与生长,对于维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价值。这意味着此地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
2013年初,水利部通过敦煌生态规划“引哈济党”工程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年调水量1.0亿立方米,建设总工期67个月。工程实施后,通过转换敦煌地区地下水,可实现生态补水4000万立方米,对保护和恢复敦煌盆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场沙漠中的“输液”,现在看上去正进行的风生水起。
官民打响节水保卫战
雷明海是敦煌市莫高镇甘家堡村的村民,和其他当地农民喜种棉花不同,现在他将种棉花全改成了种葡萄,目的正在于增加收入,保护生态。雷明海自己算了笔账,他今年一亩葡萄赚了8000元,如果种棉花,一亩也就是1500元,收入高出5倍多,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节约近300立方米水。
按照“先节水,后调水”的总体要求,节水成为当前遏制敦煌地下水位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节水与引水相结合,才能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节水型社会体系。从2004年开始,敦煌市政府就开始禁止开荒、打井、移民这“三禁”。此外,加大了农业节水力度,积极示范推广了以滴灌、小管出流、管灌、垄膜沟灌等灌溉模式为主,以种植葡萄、大枣、日光温室瓜菜等农作物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
“从没想过现在用的水少了,效益却更好了。”莫高镇苏家堡村的村民王元仁是高效节水农业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从2009年开始,王元仁开始承包两座高效节水的温棚,并采用滴灌技术来高效用水。“原来一亩地的蔬菜需要900方水,但是现在只需要400方。”王元仁说。2013年敦煌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整县制推进共落实22万亩以上,超额完成任务。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了疏勒河流域管理局一大着力点。该局对流域内各用水单位取水控制指标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并落实到县、乡、村、组,做到了用水单位有总量,亩均有定额。还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阳光水务”公开体系,使老百姓明明白白用水的细节。这些措施亩均节水5立方米以上,年均节水60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节省下来一个小型水库。
“历史上月牙泉变小了,现在不会再变小了”,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主任李新民兴奋地说。经过多年来的精心治理,这双患了“干眼症”的沙漠之眼,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许将不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