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一些大中小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目前660多个城市中,已有近百个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生态城市的七大特性
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等特点。
第一是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乃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第二是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第三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以“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第四是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第五是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第六是结构合理。生态城市是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第七是关系协调。生态城市建设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
从1971年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至今,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上做出了尝试。一是以“绿色城市”为目标,增加绿色要素和绿化空间。如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市。二是制定了生态城市的标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丹麦、瑞典、日本等。另外,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和阿德莱德市、印度的班加罗尔、丹麦的哥本哈根以及美国的伯克利、克利夫兰等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并为人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建设理想的人居环境。
美国的克利夫兰制定了详细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细化到具体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使该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具有现实性。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也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的生态城市工程,在工程中运用各种适用的可持续技术,如增加绿地面积、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可持续水的利用等。巴西的库里蒂巴在垃圾循环回收、能源保护项目以及公交导向的交通创新上都取得了成就。德国的埃尔兰根在城市规划中加强风景规划和环境规划,重视森林河谷等生态区的保护,采用一体化的交通政策以及节约资源、能源等。
制定明确的目标、原则和发展措施。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各国城市根据自己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
新西兰Waitakere建设目标包括建立可持续的、动态的、公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并根据目标制定了更具体的措施。澳大利亚怀阿拉在其发展战略中提出了7条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要点,致力解决其能源和资源问题。丹麦哥本哈根的“生态城市1997~1999”制定了明确的目标。美国的克利夫兰制定了明确的生态城市议程,包括空气质量、气候变化、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基础设施、政府领导、邻里社区、公共健康、精明增长、区域观、交通选择、水质量及滨水区建设等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指导原则。日本的千叶新城从规划开始,就以建立生态型城市为主要目标。
重视与区域的协调。生态城市的“城市”概念是指包括郊区在内的“城市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和开发必须与大范围的区域规划乃至国土规划相协调。美国克利夫兰市的生态城市议程强调区域观思想,强调政府必须在复杂的区域环境中进行协调工作。德国埃尔兰根也非常重视区域的协调,具体体现在该市的风景规划、环境规划以及交通规划上。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则在区域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能源和资金,以寻求降低能源和材料废物,主张材料和组件的生产应最大限度取自当地。
以科技为后盾。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以科技为后盾。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生态适应技术的研制与推广,美国、德国、加拿大都重视生态适应技术的研究,重视发展生态农业,落实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建立了能源替代研究中心,美国的克利夫兰建立了专门的生态可持续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