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至1945年,其城镇化率只有28%。二战后,日本城镇化驶入快车道,1955年城镇化率上升至56%,2005年达到86%,至2011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已达到91.3%,远远超过了东亚地区55.6%的平均水平。
城镇化深刻地改变了日本,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各种“城市病”。日本又不遗余力地解决这些问题,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思和警惕。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和中国很相似,日本也曾经用30年时间实现了经济腾飞,这个时期,也正是城镇化的加速阶段。
日本城镇化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的都市化。其原因是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开发空间有限,依靠工业布局和出口型经济拉动,因此日本的人口、产业和城镇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这三大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4.4%,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
其中,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最核心推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日本的城镇化和其工业化格局是相适应的,二战前日本的大型工业就已经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大都市圈,这为日本的“环太平洋集聚带”奠定了基础。
随着产业的升级,日本城镇化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战后的50年代—70年代,日本工业处于黄金发展期,日本实行了产业振兴,统筹发展城乡工业,尤其发展壮大了农村副业、农产品加工、农具制造等传统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创办新型农村工业,工业促进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集聚。60年代,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开始形成。而随着工业化的继续推进,70年代以后,日本居民渐渐向中心城市周边的郊区或卫星城转移,从而推动了大城市郊区及周围城市的发展。
至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成为日本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日本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至2010年第三产业人数已升至66.5%,信息技术、金融以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向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转变,这支撑着日本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但日本这种高度集中的都市化也带了一些问题。专家指出,日本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过密过疏”,即大都市、城镇等出现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农村却出现劳动力不足、高度老龄化、缺乏产业支撑等问题,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了新娘短缺。
町村合并与乡村“过疏化”
日本城镇化中的一个特色,就是町村合并,以此扩大城市人口。换言之,即通过取消自然村,实现城市的扩展。
市、町、村是日本最基层的行政区,市是城镇化地区,町和村都是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其实町和村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1953年日本出台了《町村合并法》,将町周围的村合并进町,以城镇为中心,三四个村及十几个自然村合并后成立“市”,并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城市。《町村合并法》制定实施两年后,日本大量农村消亡,日本城镇化率迅速上升至56%。
1961年,日本又制定实施了《新市町村建设促进法》,4年之后的1965年日本城镇化率达到了68%。
裁撤乡村,加速了日本的城镇化,但也不可避免对日本传统社会带来冲击。
首先就表现在乡村的“过疏化”。日本学者安达生恒曾指出,青壮年人口大量离开农村,使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和衰败。在日本高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女性、儿童、老人成为乡村的主要留守者,后果是乡村丧失了物质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能力,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乡村的公共事务也处于瘫痪状态。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直接导致日本农业后继乏人。1991年日本发布的《农业白皮书》称,过去10年日本一年中减少200个农村村落。立志务农的青年只近似于一个大企业录用的人数。许多留守乡村的老人在孤寂中终老过世。
为克服农村劳动力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鼓励土地集中,推进农业机械化。日本的户均耕地面积也从1960年的1.00公顷增加到1995年的1.46公顷,2003年耕作面积在2.0公顷以上的农户的比重达到15.0%。与此同时,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上世纪60年代大幅提高,政府用财政信贷补贴的方式使联合收割机、脱米机、割捆机、插秧机等得到了普及。
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日本各农村的专业化分工也不断发展。1979年,日本开始提倡“一村一品”运动,一个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一项或几项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以获取比较优势和规模效益,并在大部分农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积极的后果,日本农业虽然劳动力减少,但总体产量得到了提高,留守农民收入也大幅提高。但另一个消极后果是,日本每年须为此支付庞大农业补贴,而为保护农民利益,日本农业成了最抗拒开放的行业,这使得日本在国际贸易中备受抨击。
房地产繁荣与泡沫
城镇化,最受益的行业当属房地产业。人群大量涌向城市,城市房地产日渐火爆。为购得一套房,一些日本人也是倾其所有。当年日本人的贷款方式中,包括所谓的“三代贷款”,就是90年期限甚至是100年期限的抵押贷款,购房者可以终其一生分期付款,甚至分期到子孙一代。
房地产繁荣,又促进了日本人资产的增值,在人人皆是百万富翁的自信心理下,消费旺盛,又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但房地产从来是一柄双刃剑,繁荣背后是泡沫,泡沫破裂则是悲剧。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据,1985年,东京都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暴涨为120.1(1980年为100),到了1988年又暴涨到334.2,在短短的3年间涨了近两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
1991年,日本股价和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调查数据,截至2002年7月1日,日本的土地价格已连续11年下跌,全国土地平均价格已低于泡沫经济发生前的1983年。东京部分地区的商业和办公用房及其地价只有最高时期的1/4,住宅及其用地也只有1990年的40%。泡沫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日本经济10多年来一蹶不振。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野口悠纪雄说:“日本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要陷入曾经有过的那种拒绝相信的状态。泡沫期间,人们不相信价格会下跌。”他说,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投资狂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使毫无用处的土地,各个公司也全力争夺。
从某种程度上说,城镇化促使日本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催生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而泡沫破灭也彻底终结了日本人超越美国的“日本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