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体制优势凝聚强大创新合力

米磊 总167期 2022年 12月号 智库文章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时代发展背景、国际竞争形势、科技创新演进趋势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现实需求,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科技创新演进规律,牢牢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适应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的需要

从时代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变量。国家组织最广泛力量、最优势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有利于抢抓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

 

科技创新自工业革命以来就是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变量。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先后抓住历次科技革命中的主导技术,率先引爆全球产业变革,进而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前,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扩散红利趋近尾声,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逐渐减弱,以人工智能、光子技术、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学、深空深海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加速突破,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第四次科技革命大变革、大创新的阶段。哪个国家率先在全球范围内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主导技术,引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哪个国家就能够筑造未来发展的新根基、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主导权。

 

从国际竞争形势来看,全球科技创新已进入体系化较量的关键时期,大国皆举国家之力力图抢占未来全球科技制高点,十分重视发展相应的体系化竞争能力。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欧美发达国家为确保自身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对外以经济金融制裁、技术封锁为手段,动用国家力量遏制其他国家科技创新突破能力和创新进程,为自己率先突破赢得充足的时间和战略空间;对内则整合全社会资源和各类创新力量,举国攻关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发优势,力图率先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权。

 

以美国为例,其在半导体、光子技术、可控核聚变、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众多前沿领域,搭建了一个联结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工业企业和军方的创新网络,力图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掌握先发优势,率先实现突破,把控未来发展主动权。

 

从我国科技创新结构来看,创新主体已发生深刻变化,当下打造契合我国现实特点的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有效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等创新力量异军突起,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提升。今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兼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胡文辉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29.8万家,较上年增长5.2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0.8万件,同比增长22.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0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1.3万件,占国内企业总量的63.6%,体现出我国市场主体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增强。以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产业龙头和以曦智科技、本源量子等为代表的硬科技新生力量,在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构建能够涵盖各类创新力量、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有效发挥市场化机制活力的新型举国体制,是适应创新主体发生深刻变化新形势的务实之举。

 

从科技创新演进规律来看,科技创新正由复杂向超复杂、“线性”创新向“网式”创新、不确定向超不确定、单点突破向体系突破以及中观向超微观、超宏观、超极端环境等方向演进,对于国家协同攻关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构建能够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统筹决策和组织协调机制。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技术协同、组织协同、企业协同,以及与各领域融合的复杂程度已跃升了一个数量级。以技术复杂度为例,第一次科技革命中的蒸汽机,关键零部件大约为数十个。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内燃机,关键零部件大约为200余个,汽车的零部件大约为5000余个,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高达2万~3万个。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高端光刻机零部件甚至高达10万余个,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动员了80多个研究机构、200多所大学、2万多家企业、40万人参与相关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可控核聚变、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更为复杂,特别是跨学科、跨领域趋势愈发明显,动辄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和上百个专业,以及数十条产业链、上百家科研机构和近千家企业,单个主体、单一资源、单一链条已难以胜任。

 

此外,科技创新将从不确定性向超不确定性演进,特别是研发周期将从侧重短周期向长周期演进,如航空发动机创新周期大约为30年,可控核聚变的创新周期将更长,诸多变化将深刻影响创新主体的决策判断和行动基准。

 

因此,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权威的科学决策指挥体系,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跨主体、跨区域协同攻关,形成全国科技创新“一盘棋”,才能更好应对科技创新的演进趋势。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具有五大优势:

 

  • “把方向、谋大局”的核心作用,形成全国科技创新“一盘棋”。以党中央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为指向,一方面,各区域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布局关键核心技术,避免区域间低水平重复竞争;另一方面,打通区域分割壁垒,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全国创新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 “搭好台”“点好曲”,汇聚八方宾客来“唱戏”。

 

  •  

 

第四,创新力量集结更广泛,形成“大兵团”作战能力。在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上强调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可以调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不仅调动国有科研院所,还广泛调动各类社会创新主体。在创新资源上不仅集中国家财政,还充分撬动民营及社会资本力量。

 

  •  

 

进一步释放制度优势

 

笔者认为,进一步释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需要做好三篇文章。

 

首先,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打破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的制度壁垒,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法律地位;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无论国有或民营,都给予平等的机会,实现体制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探索跨区域协同攻关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收益共享”的跨区域合作格局;探索打造涵盖各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创新示范平台,让多方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各显神通,形成区域创新合力、部门创新合力、各类主体创新合力。

 

其次,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网络体系,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组织效能。

 

当前,科技创新“网式”特征趋势明显,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驱动要素。由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和要素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增强网络中各种角色、资源的网络密度、连接强度和网络异质性,有效提升知识创造、知识生产、知识传出、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存储的能力。第一次科技革命中的蒸汽机正是通过“月光社”创新网络的作用,形成“政-产-学-研-金”的强大创新合力,才得以形成突破。美国“硅谷”也是因为构建了完善的科技创新网络,通过基石机构和基石人的纽带作用,将分散在生态系统中的政府、创业者、高校院所、金融资本等各类元素黏合在一起,形成协作共生的创新生态。当下,中国也需要搭建契合科技创新网络特征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高效组织各类科技力量、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提供切入点和着力点。

 

再次,凝聚最广泛力量向“硬科技”进军。

 

面向科技创新这场“大会战”,需要团结一切力量形成协同攻关的强大合力,向科技创新“主战场”集结,投入到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攻坚战之中。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