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模式:自然、发展、人居之间的博弈与均衡

刘盈 总181期 2024年 4月号 环球视野

    《环球市长》杂志    GLOBAL MAYOR MAGAZINE

德国物流园区模式在全球备受赞誉,为中国的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经验,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精妙的规划和高效的运作,更在于将物流与城市空间、地方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在一起的努力。

 

本文从德国物流园区的规划及其特征出发,介绍德国物流行业的独特优势,并聚焦行业目前的新趋势,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到绿色物流的兴起,梳理了德国物流业的创新演进。深入了解这些新趋势,有助于中国物流业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构建更为独特而高效的物流业发展路径。

 

德国Bund-/Länder-Grundsätze zu Güterverkehrszentren (GVZ)(《联邦/州货运中心原则》)对物流园区的官方定义如下:物流园区(GVZ)是一个聚集了运输从业者、物流服务提供者,以及设备商、物流咨询公司、商业公司等物流附加服务提供者。它在空间上被分为若干不同的功能区块,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提供便捷的多式联运服务。一般来讲,物流园区的选址应能够覆盖周边的生产和贸易,与周边产业的距离合理,货运充足。

 

德国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在德国,一个优秀而影响深远的物流项目建设离不开政府多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前期规划阶段,德国人同样会投入大量精力。在物流园区的规划过程中,德国普遍采用的是MSFLB“五部曲”方法,即市场分析(Market Study)、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功能设计(Function Design)、布局设计(Layout Design)和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在早期调研好园区周边地区的情况后,根据近期和长远的物流量,确定物流区的规模和功能定位。其建设目的不仅在于减少货运量或转变货运方式,也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和物流条件以顺应市场的未来需求。

 

从最早的不莱梅物流园区的建立(1985年)开始,德国已经规划建立35个物流园区,它们构成了一个紧密连接的物流园区网格。德国的物流园区建设主要采取PPP模式,州政府、市政府作为主要的投资人,负责园区土地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会通过资金补助的方式支持场站投资参与企业,最高资助金额可达投资总额的80%。

 

以杜伊斯堡港物流园区为例,该园区由杜伊斯堡港公司运营,该公司三分之二的股份由北威州政府持有,三分之一归杜伊斯堡市政府,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三式联运处理系统,能够为整个欧洲和跨大陆地区的货物运输提供保障。

 

各种科学调研、专家介入、科学的规划流程,一步一步实现目标,值得世界各国借鉴与学习。其中,找“专业的团队”解决“专业的事”是德国物流园区规划科学性的突出体现。德国多家相关协会在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合作、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和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解决了许多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是指将公路、铁路、航运、管道等运输方式中的两种或以上几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协调、转换和衔接等方式,形成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满足货物运输需要的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在物流园区内达到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集约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在德国已运营的35家内陆物流园区中,有28个具备园区的铁路专用线。其中,有20个物流园区还紧邻港口或者依托港口建立,能够实现便捷的铁水联运。同时,德国最主要的13个集装箱港口中,有11个有进港铁路,11个和内河水运相联通。

 

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联运代理公司Kombiverkehr,其于1969年建立后就一直与DB(德国铁路股份公司)保持紧密合作,德铁货运拥有其50%的所有权。截至2020年,德铁货运三分之一的运输量都由多式联运完成。此外,德国政府也一直对多式联运给予大力支持,颁布多项优惠政策,比如对联运交通工具特别允许44吨的运输荷载量、放宽节假日运输限制以及减少对运输集装箱货车的道路税等。考虑到拥有私人货运铁路的公司可以在生产基地就地装货运输,联邦政府自200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私人货运铁路的建设维护,同时对港口、货运中心、铁路场站建设也持续发放相关财政补贴。

 

信息化与智能化

 

德国的港口及内陆场站均通过信息系统、技术设备等实现场站的智能化管理,以此提升集疏运效率。汉堡港的主要集装箱码头运营商HHLA公司一方面开发港口管理系统,实现与港口运营相关主体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与德国铁路运营商实现信息互通,将准备通过铁路运输的集装箱信息发送给铁路运营商,以便其及时制定和调整有关的铁路运输计划。杜伊斯堡港的DIT场站则是通过一套集装箱管理和调拨系统实现对场站的智能化管理。DIT场站帮助中欧班列进行空箱调拨,一部分协助班列公司在欧洲组货后返回,另一部分通过驳船运输到鹿特丹等沿海港口后通过海运运回中国。

 

机械设备的高效使用是物流高效运作的关键。在威廉港投入运营的集装箱龙门起重机,最大的特点是可实现船与岸之间的无人化操作,即驾驶员坐在办公室的特殊工作台旁就可以进行远程操作。汉堡港CTT码头和不莱梅港使用的混合动力的集装箱跨运车,既能代替满足码头前沿到后方堆场的集装箱场内短倒需求,又可以进行集装箱堆场的翻箱、调箱作业,实现场内短倒拖车、堆场门吊和吊装正面吊三者功能,不仅可以实现设备的柔性使用,还通过使用新能源,降低污染排放,降低运营作业成本。

 

城市与园区的规划布局

 

德国物流园区在规划时十分注重城市物流功能的定位,旨在将配送系统和物流作业从人口密集的城区分离出来,集中在物流园区集散,以降低城市交通总量,减少碳排放和噪音污染,并实现24小时作业,物流园区与城市之间通过小型货车实现物流配送。

 

有些物流园区还与当地企业有着协同和共赢关系。比如英格尔施塔特市是奥迪汽车总部所在地,英格尔施塔特物流园区也是与汽车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型物流园区。英格尔施塔特市人口12.5万人,而在奥迪工作的员工就达3.5万人,当年奥迪一条A3的生产线计划迁至东欧地区,这将导致英格尔施塔特市3000-4000人失业。为了留住奥迪的生产线,英格尔施塔特承诺改善奥迪的生产环境,设立一家与之配套的汽车物流园区,并在一年时间内完成,英格尔施塔特物流园区由此建成。

 

目前,英格尔施塔特物流园区总面积83公顷,建设面积265万平方米,吸引了35家企业为奥迪服务。园区建成后,不仅留住了奥迪的生产线,还将过去分散各地的配套厂、服务商集聚到一起,由多点多环节对奥迪的供应模式升级为由园区对奥迪的单点供应模式,所有原料和部件由物流园区通过专用车辆为奥迪配送。从而大大简化了供应链流程,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使英戈尔施塔特市成了德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德国东部重要物流城市莱比锡也是这方面的力证之一。作为德国邮政DHL集团的空运核心枢纽,在莱比锡/哈雷机场占地面积达87700平方米的航空运输中心中,每晚有超过60架飞机起降,从世界各地运来的货物在这里以极快的速度卸载、分类和重新装载,每小时有150,000个包裹在经过处理后运送至220个国家和地区。园区的规划注重高效物流通道的建设以满足现代物流需求,同时先进的仓储设施和智能技术支持为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业务提供了便捷的入口,以确保物流运作的顺畅。

 

绿色物流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的物流园区也同样着眼于“绿色物流和可持续发展”,在规划的时候就把物流和配送过程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区,将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物流(City-Logistik)结合,优化一级运输交通,把一部分货运从公路移到铁路,从而起到缓解交通的效果。园区内普遍配置桥式集装箱和甩挂运输设施,进一步提高了物流过程中的规模化和共同化。

 

不来梅拥有德国最大物流园区,占地超过472公顷。为实现气候中和目标,园区采取了各种措施保证可持续发展。2022年三月起,启动试点项目“气候中和的不来梅物流园区——机遇与措施”。行动包括以下领域:通过减排实现节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运输、采用节能建筑设计等措施。不莱梅GVZ拥有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屋顶面积用于光伏发电。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交通造成,运输过程使用电动汽车,长途运输也将电力驱动与氢能源结合。

 

同时为了落实工业4.0计划,加快物流行业“最后一英里”的建设步伐,许多城市都在努力构建更为绿色高效的物流建设布局,例如,汉诺威在市中心建立零排放物流转运基地,旨在缓解城市交通密集区的压力;达姆施塔特在城市内部推广无排放配送方式,研发新能源货运电车;LNC物流网络咨询公司在柏林推动城市物流试点项目“KoMoDo”落地,德国五大快递服务商利用城区内部微型集散中心和送货自行车,探索城市货运的可持续解决方案,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德国物流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转型之路”,即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能源转型。

 

在2016年德国政府就发布了旨在加速数字化建设的“数字战略2025”,预计对此的投资接近1000亿元。该战略规划了包括建设光纤网络、支持新创企业、优化数字领域投资环境、促进高精尖技术研发创新和普及数字化教育在内的十个未来发展重点。在2021年底发布的“联合政府协议”中也再次强调了建设数字化政府的重要性以及推进国家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系列政策。在公共行政数字服务领域的目标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在全国范围内覆盖光纤到户(FTTH)并使用包括5G在内的最新移动通信标准,在铁路上提供更好的移动和无线接收。

 

能源转型也是近年来很热议的话题。比如,联邦内阁于2020年通过的国家氢能战略要求进口氢能,考虑的主要焦点是“电转气”形式的船舶运输。杜伊斯堡港作为德国实施能源转型战略的先锋,已经在氢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2021年,德国联邦交通部宣布在杜伊斯堡建立氢能技术创新发展中心,以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位于莱茵河和鲁尔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为杜伊斯堡港带来更多对外合作的机遇。港口已与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建立合作,计划于2028年建设投产氢气运输管道网络,以满足北威州经济对绿色氢燃料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一举措为推动杜伊斯堡港成为氢能领域的关键支持枢纽,和能源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德国最大的波罗的海港口罗斯托克港也处于清洁能源技术的最前沿。

 

在德国物流业的未来发展版图中,新能源汽车正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元素。威廉港作为德国境内排名第三的港口,特别是其集装箱港区亚德港,正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兴起。仅在今年11月,亚德港码头就成功接收了来自中国的6000辆电动汽车。展望未来,威廉港着眼于通过亚德港码头完成40,000 TEU的汽车运输,相当于20,000个集装箱的运载量,每个集装箱可搭载2到3辆汽车。此外,他们还将通过滚装船在内港码头完成额外的35,000辆车的运输任务。这标志着威廉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和德国汽车物流领域正步入崭新的发展态势,与德国物流业未来的绿色和高效方向密切契合。

SHARE THIS ARTICLE 分享至